推广 热搜: 大棚 黄瓜 受旱

大棚黄瓜受旱

   更新日期:2024-01-07 07:47     浏览:16    评论:0    
核心提示:大棚黄瓜受旱,大棚黄瓜受旱,现场目击丨高温干旱下的农民农田与农作物:这个夏天太漫长了。还没有入伏,华北大地就在高温的炙烤下蒸腾,刚刚过了小暑,一波又一波的热浪不断刷新着纪录。对于城市里的人们来说,高温来袭可以躲进空调房里,而广袤

现场目击丨高温干旱下的农民农田与农作物:这个夏天太漫长了。

还没有入伏,华北大地就在高温的炙烤下蒸腾,刚刚过了小暑,一波又一波的热浪不断刷新着纪录。

对于城市里的人们来说,高温来袭可以躲进空调房里,而广袤大地上的庄稼,却无处可逃。

高温和干旱,让土地变得坚硬,农田中的大豆、玉米、马铃薯蜷曲着身体,瘦弱的身形都遮不住脚下的土地。

农民们仍在努力挽救着庄稼,有人昼夜抽水灌溉,有人用小车拉水浇地,还有人怀抱希望,等待着雨水。

7月8日至11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以北的承德、张家口等地的雨养旱作区域,目击了这片土地的韧性与顽强,见证了人们高温下抗旱保粮的故事。

现场一看着缺水的玉米苗心里难受

7月9日,河北滦平云盘山村,陈玉莲站在稀疏的玉米地里。从春季到夏季,持续的高温干旱下,这块农田中,大部分玉米都没有出苗。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早晨七点多,太阳渐渐升高,夜里刚刚降低了一点的气温,又在快速回升。

河北滦平云盘山村外,本该蒸腾湿润的农田中,此刻没有一点儿水汽,只有高温炙烤下发黄的玉米叶和黄色的土壤。

蔚蓝的天空上只飘过点点白云,这在城市里难得一见的晴空美景,却让陈玉莲高兴不起来。

那天空,蓝的让她有些心慌,那云彩,白的一团团仿佛愁绪堵在心头。

陈玉莲骑着电动三轮车,空空如也的车厢里,没有农具,没有农药和肥料。

一路开出村外,她把车停在公路旁的一个岔道口,前面是一片坡地和梯田。

一块狭长的坡地,大约有一分多地,几乎全部是裸露的黄土,只有两三棵仿佛刚刚冒出地面的小苗,只有10厘米左右高,两三片叶子,每片都卷在一起。

实际上,它们已经生长了两个多月,高温炙烤、干旱侵袭下,玉米苗虽然活着,但几乎停止了生长。

平坦的梯田上,玉米苗明显多一点儿,有些地方还能看到播种时株行之间的布局,靠近山坡的一面,遮阴聚水的地方,偶尔还有一两簇接近半米高的玉米。

而远离山坡一侧,则更加矮小和稀疏。

“走吧,不看了,看着心里难受。”她说。

回到村里其实也没什么活儿干,村庄周围有一圈小块的地,是各家的小菜地,有人种点儿蔬菜,也有人依然种着玉米。

和大田里无精打采的玉米苗不同,这些小块地的玉米,高大、粗壮,叶子舒张,一片深绿,有的刚刚抽出穗,即将开花。

这是村民们用家里的井水浇灌过的,村民们的努力仅限于此,长期干旱之下,井水的水位也在快速下降,有些人家的井不够深,已经干了,更深的井还有水,但不足浇灌太多的土地,“小水泵抽半个小时就没水了,浇不了半亩地。

院子内外的小菜地并不大,一次倒也足够浇一遍,“至少吃菜还行。”

现场二等待属于自家的浇地时刻

7月9日,河北隆化县小黄旗村,村民们在井里抽水抗旱。井水水位下降得厉害,只能抽一个小时左右,村民们在井边排队,轮流浇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排了几天队,终于轮到自家抽水浇地了。

60多岁的陈文远,启动水泵,水流通过长长的管道,汩汩地流入干涸的玉米地中。

而井底浅浅的水面,开始肉眼可见地下降。

从春天开始,这个位于河北隆化县的小村庄,就开始抽水抗旱,一口五十多年前建的水井,成为了人们对抗高温和干旱的依靠。

水井很大,直径大约有三四米,深度约三四米,四周用石头砌起来。

地下水不断从井底的一角冒出,水流很小,只有杯口粗细。

小型水泵连续抽一个小时左右,水就干了,再等一个小时才能继续抽水浇地。

陈文远种着9亩玉米,山上的玉米已经很难挽救了,但靠近村庄的平地上,还能再努力一下。

在这里,他有一亩多地,玉米长到了齐胸高,虽然还不如往年的长势,但也算有收获的希望。

实际上,从四月初播种开始,村民们就没有停下浇水抗旱。

陈文远告诉记者,从春季至今,这个四百多户的村庄,大部分家庭都买了小型水泵,村里人排队从水井中抽水浇地,旱情严重的时候,抽水机昼夜不停。

排到夜里的人们,半夜起来接力抽水。

随着干旱的持续,井里的水位也在下降,浇地的时间变得更长。抽水一小时只能浇一亩左右,浇一次,能管十多天。

尽管每次只有一家人可以抽水浇地,但水井旁,还是汇聚了很多村民,他们讨论着这漫长的旱季,讨论着旱季之后的补救措施。

小黄旗村村民余达,排在陈文远之后,他早早坐在井边,等待属于自己的浇地时刻。

余达一家三口,儿子刚上小学,一家人全靠土地生活。

除了种自己家的地,还种着一些别人不种的地,总计大约有20多亩。

没有外出打工的他,在这个旱季格外艰难,哪怕他所在的小黄旗村距离滦河并不远。

他在滦河边上种的一亩多水稻,在7月初也干了一次。

7月11日夜里,这里下了半年以来的第一场大雨。

玉米可以再长一截,但村民依然担忧,入伏以后,天气会更热,还有孕穗时很可能发生的卡脖旱,都要早做准备。

对他们来说,和旱情的对抗,还远远没有结束。

现场三拉水五天浇了一亩地

7月10日下午,河北丰宁东头营村,75岁的史宝臣,用三轮车拉水浇地。三轮车的水桶上,连着一根细细的水管,车上一千多斤的水全靠这根细管浇地。一亩地的玉米,他已经浇了五天。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一千多斤水,用一根细水管放水,多久可以放完?没有人比史宝臣更加知晓这个答案,因为他每天都要不断重复放水这个动作。

7月10日下午,河北丰宁东头营村外,75岁的史宝臣开着电动三轮车,一路驶出村庄,车上装着两个大塑料桶,每个桶都装满了水。

几分钟后,车停在一块玉米田旁边,地里的玉米接近他的胸口,茎叶舒展,颜色翠绿,明显比相邻的地块长得好。

史宝臣用一根长长的水管,把水放到玉米地里提前开好的浅沟中。

三五分钟左右,水就放完了,水顺着玉米根部的浅沟缓慢地流淌。

两桶一千多斤水,刚刚浇完1垄。

而就在这块一亩左右的地里,共有62垄。

史宝臣家里有十五亩地,受连续高温和旱情的影响,绝大部分玉米受旱严重,唯有这一亩左右的玉米地长势稍微好点。

自7月6日开始,史宝臣从家里的井中打水浇地,5天多的时间,刚好浇过一遍。

和大部分乡村的留守老人一样,年龄成为了他外出务工最大的阻碍。

家里的土地,为他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还能干得动,就多干点儿。

趁着放水的空隙,史宝臣扛起锄头,在还没浇过的地上开沟,他弯着腰,钻进两行玉米之间,挥动锄头,沿着玉米根部开出一条细浅的土沟,这可以让水最大程度地浇灌到玉米的根部。

和水浇地不同,缺乏浇灌条件的旱地中,没有现成的灌溉设施。

和开沟浇水相比,其实也有更好的浇灌方式,比如滴灌,但需要买专门的管道,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史宝臣并不知道浇水能不能真的挽救这块地里的玉米,但这是他能够做出的最大的努力,“总比不管强,如果过几天能下雨,这块地还能收一点玉米。

下午六点多,还剩最后几垄没浇。

酷热渐渐消退,山里昼夜温差大,下午浇的水不太容易蒸发,趁着凉爽,史宝臣想多干一会儿。

乡间宁静的公路上,很久才会有一辆车路过,路两旁稀疏的农田中空空荡荡。

远远望去,四野无人,看不到忙碌的农人,连村庄都是宁静的。

只有史宝臣自己和他的三轮车,默默地灌溉着这一小片土地。

现场四这么热这么旱60多年还是头次见

7月10日,65岁的赵全瑞在干涸的农田中锄草。他告诉记者,按照正常情况,玉米已经接近一人高,但现在还没有小腿高。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如果时间能快进,65岁的赵全瑞可能会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一直都没有放弃。

7月10日,大雨的前一天早晨,赵全瑞带着锄头,开着电动三轮车,绕过一座山,来到他承包的100多亩玉米地里。

这是一片山脚下的沙土地,土壤中混合着沙子和碎石块。

漫长的高温和干旱,让土地变得坚硬,大片的农田中,玉米还没小腿高,叶子干硬而苍白。

赵全瑞是三间房村人,三年前,他承包了100多亩山坡旱地。

第一年收成不错,一亩地能收八九百斤,第二年有些旱,但也足以收回成本,还赚了点钱。

在山里生活了60多年,早就习惯了靠天吃饭的赵全瑞,从没遇到过这么久的高温和干旱,“这真的是第一次。”

位于华北北部山区的河北丰宁,夏季气温凉爽、雨水丰沛,是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但在今年,这个原本避暑的地方,也在经历着酷暑的考验。

赵全瑞用锄头挖开地面,一直挖到二十多厘米深的地方,土壤才开始有了一点湿意。

这对地里的玉米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长势太弱,根扎不了这么深,只有那些长势更好的玉米,才可以汲取这里的水分。

从山脚下到公路旁,赵全瑞拿着锄头,沿着长长的玉米行,一行行把零星的野草锄去,没有草的地方,也把表层的土锄散,让土壤下层的水分不那么快蒸发。

锄过的地里,土壤的颜色变得更深,仿佛湿润了些许。

空旷的山谷中,一条公路横穿而过,两旁大片的玉米地里,只有他一个人。

在这片租来的地里,赵全瑞今年已经投入了七八万元,这是他去年全年的收入,在许多人早已经放弃的时候,他觉得还可以补救一下。

“结不出玉米,至少还能当牧草,锄一下野草,以后下雨了,玉米还能再长一长,到时候收了做牲畜的饲料。

赵全瑞养了十多只羊,玉米秸秆可以做可以喂羊,不过,更多的秸秆可以卖给养殖场。

11日晚上,大雨终于来了,尽管还只是一场雨,未来的天气仍无法判断。

但对赵全瑞来说,这场雨已经能够让一百多亩地出现转机了。

现场五锄草庄稼汉盼着下一场透雨

7月11日,70岁的郭胜赤着脚、跪坐在干燥的玉米田中锄草。他的腰不好,这样的姿势能让他更轻松一点。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漫长的旱季中,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村里比较浅的水井,慢慢开始变干了。

“几百年的古井,从小就喝井里的水,就没见它干过。

”7月11日,河北赤城县猫峪村,几位在村里小广场上乘凉的老人说。

烈日炙烤着大地,村外的一条河早就干了,河两岸的农田中,大豆、玉米、马铃薯的叶片上仿佛都散发着热气。

70岁的郭胜,赤着脚,跪坐在干燥的玉米田中,玉米高度刚到他的肩膀。

草帽下的脸上,一把花白的胡子,灰色的裤子上沾满了沙土。

他的腰不好,不能长时间弯腰,用不了长柄的锄头,只能用一把小铲子费力地锄草。

遇到根系发达的野草,他放下铲子,两只手攥住草,连根拔下来。

郭胜种着二十多亩旱地。

春季以来的旱情,让玉米出苗格外艰难,土质好的地方,出苗整齐一点,土质差的地里,多数都没有出苗。

和玉米相比,村民们种的马铃薯,出苗更少。“土太干了,都捂在下面了,没发芽。”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郭胜的一儿一女常年在外,很长时间才会回来一次。

过了60岁,他就不出去打工了。

如今,他和妻子两个人依靠着二十多亩地生活。

因为锄过几遍草,郭胜地里的玉米明显精神了一点。

郭胜盼着能够下一场透雨,他觉得,下雨之后,这块土地多少能结出些玉米来,只要结了玉米,就有希望。

现场六一车水只能紧着门前的玉米浇

7月10日中午,河北丰宁小坝子村,许行从村口的水井中推回来四桶水,除了生活用水还要浇屋后的小菜地和门前的玉米。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冰凉的水从村口的井里打出来,60多岁的许行小心翼翼地把四桶水挂在独轮车的两侧,推起小车,在滚烫的水泥路上慢慢前行。

独轮车不好控制,他尽力保持着小平衡,两条小臂肌肉紧绷。

但零星的水花仍从桶里飞溅出来,落到地上,转瞬就干了。

从村口到家里,路边农田里的玉米稀疏矮小,只有零星几棵仿佛鹤立鸡群一般。

许行的门前也种着几行玉米,大约有一人高,叶子宽大而翠绿,显然是因为经常浇水。

玉米旁边搭着一个鸡棚,养着十多只鸡。

独轮车停在院子里,许行将水倒进缸里,家里只有老两口,一桶水差不多可以吃一天。

但推回来的水不只是用来做饭烧水,还要浇一浇房前屋后的蔬菜。

许行的房子背后,种着一小块菜地,有茄子、辣椒、黄瓜、豆角等。

酷暑之中,每隔一两天,都要浇一次水。

院子里还有几株花草,没有叶子,只有孤零零的一根矮秆,矗立在干燥的土地上,现在已经顾不上给它浇水了。

许行的三个儿子都在外上班,家里常住的只有夫妻二人,小菜园能够满足日常的需求。

此外,许行还种着五亩多玉米,都是旱地,且大部分都是山坡地。

播种以后,一直干旱,许多种子没有发芽,少数出苗的长得也不好,进入7月份后仍然稀疏矮小,错过了生育期,估计今年也没什么收成。

许行的妻子坐在院子里,有些发愁,眼看着小鸡都长大了,玉米饲料却跟不上了。

“现在还有几袋子去年留下的玉米,等吃完了,可能就要买了,早知道这样,今年就不养鸡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朱名恬

一、现场目击丨高温干旱下的农民农田与农作物

这个夏天太漫长了。

还没有入伏,华北大地就在高温的炙烤下蒸腾,刚刚过了小暑,一波又一波的热浪不断刷新着纪录。

对于城市里的人们来说,高温来袭可以躲进空调房里,而广袤大地上的庄稼,却无处可逃。

高温和干旱,让土地变得坚硬,农田中的大豆、玉米、马铃薯蜷曲着身体,瘦弱的身形都遮不住脚下的土地。

农民们仍在努力挽救着庄稼,有人昼夜抽水灌溉,有人用小车拉水浇地,还有人怀抱希望,等待着雨水。

7月8日至11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以北的承德、张家口等地的雨养旱作区域,目击了这片土地的韧性与顽强,见证了人们高温下抗旱保粮的故事。

现场一看着缺水的玉米苗心里难受

7月9日,河北滦平云盘山村,陈玉莲站在稀疏的玉米地里。从春季到夏季,持续的高温干旱下,这块农田中,大部分玉米都没有出苗。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早晨七点多,太阳渐渐升高,夜里刚刚降低了一点的气温,又在快速回升。

河北滦平云盘山村外,本该蒸腾湿润的农田中,此刻没有一点儿水汽,只有高温炙烤下发黄的玉米叶和黄色的土壤。

蔚蓝的天空上只飘过点点白云,这在城市里难得一见的晴空美景,却让陈玉莲高兴不起来。

那天空,蓝的让她有些心慌,那云彩,白的一团团仿佛愁绪堵在心头。

陈玉莲骑着电动三轮车,空空如也的车厢里,没有农具,没有农药和肥料。

一路开出村外,她把车停在公路旁的一个岔道口,前面是一片坡地和梯田。

一块狭长的坡地,大约有一分多地,几乎全部是裸露的黄土,只有两三棵仿佛刚刚冒出地面的小苗,只有10厘米左右高,两三片叶子,每片都卷在一起。

实际上,它们已经生长了两个多月,高温炙烤、干旱侵袭下,玉米苗虽然活着,但几乎停止了生长。

平坦的梯田上,玉米苗明显多一点儿,有些地方还能看到播种时株行之间的布局,靠近山坡的一面,遮阴聚水的地方,偶尔还有一两簇接近半米高的玉米。

而远离山坡一侧,则更加矮小和稀疏。

“走吧,不看了,看着心里难受。”她说。

回到村里其实也没什么活儿干,村庄周围有一圈小块的地,是各家的小菜地,有人种点儿蔬菜,也有人依然种着玉米。

和大田里无精打采的玉米苗不同,这些小块地的玉米,高大、粗壮,叶子舒张,一片深绿,有的刚刚抽出穗,即将开花。

这是村民们用家里的井水浇灌过的,村民们的努力仅限于此,长期干旱之下,井水的水位也在快速下降,有些人家的井不够深,已经干了,更深的井还有水,但不足浇灌太多的土地,“小水泵抽半个小时就没水了,浇不了半亩地。

院子内外的小菜地并不大,一次倒也足够浇一遍,“至少吃菜还行。”

现场二等待属于自家的浇地时刻

7月9日,河北隆化县小黄旗村,村民们在井里抽水抗旱。井水水位下降得厉害,只能抽一个小时左右,村民们在井边排队,轮流浇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排了几天队,终于轮到自家抽水浇地了。

60多岁的陈文远,启动水泵,水流通过长长的管道,汩汩地流入干涸的玉米地中。

而井底浅浅的水面,开始肉眼可见地下降。

从春天开始,这个位于河北隆化县的小村庄,就开始抽水抗旱,一口五十多年前建的水井,成为了人们对抗高温和干旱的依靠。

水井很大,直径大约有三四米,深度约三四米,四周用石头砌起来。

地下水不断从井底的一角冒出,水流很小,只有杯口粗细。

小型水泵连续抽一个小时左右,水就干了,再等一个小时才能继续抽水浇地。

陈文远种着9亩玉米,山上的玉米已经很难挽救了,但靠近村庄的平地上,还能再努力一下。

在这里,他有一亩多地,玉米长到了齐胸高,虽然还不如往年的长势,但也算有收获的希望。

实际上,从四月初播种开始,村民们就没有停下浇水抗旱。

陈文远告诉记者,从春季至今,这个四百多户的村庄,大部分家庭都买了小型水泵,村里人排队从水井中抽水浇地,旱情严重的时候,抽水机昼夜不停。

排到夜里的人们,半夜起来接力抽水。

随着干旱的持续,井里的水位也在下降,浇地的时间变得更长。抽水一小时只能浇一亩左右,浇一次,能管十多天。

尽管每次只有一家人可以抽水浇地,但水井旁,还是汇聚了很多村民,他们讨论着这漫长的旱季,讨论着旱季之后的补救措施。

小黄旗村村民余达,排在陈文远之后,他早早坐在井边,等待属于自己的浇地时刻。

余达一家三口,儿子刚上小学,一家人全靠土地生活。

除了种自己家的地,还种着一些别人不种的地,总计大约有20多亩。

没有外出打工的他,在这个旱季格外艰难,哪怕他所在的小黄旗村距离滦河并不远。

他在滦河边上种的一亩多水稻,在7月初也干了一次。

7月11日夜里,这里下了半年以来的第一场大雨。

玉米可以再长一截,但村民依然担忧,入伏以后,天气会更热,还有孕穗时很可能发生的卡脖旱,都要早做准备。

对他们来说,和旱情的对抗,还远远没有结束。

现场三拉水五天浇了一亩地

7月10日下午,河北丰宁东头营村,75岁的史宝臣,用三轮车拉水浇地。三轮车的水桶上,连着一根细细的水管,车上一千多斤的水全靠这根细管浇地。一亩地的玉米,他已经浇了五天。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一千多斤水,用一根细水管放水,多久可以放完?没有人比史宝臣更加知晓这个答案,因为他每天都要不断重复放水这个动作。

7月10日下午,河北丰宁东头营村外,75岁的史宝臣开着电动三轮车,一路驶出村庄,车上装着两个大塑料桶,每个桶都装满了水。

几分钟后,车停在一块玉米田旁边,地里的玉米接近他的胸口,茎叶舒展,颜色翠绿,明显比相邻的地块长得好。

史宝臣用一根长长的水管,把水放到玉米地里提前开好的浅沟中。

三五分钟左右,水就放完了,水顺着玉米根部的浅沟缓慢地流淌。

两桶一千多斤水,刚刚浇完1垄。

而就在这块一亩左右的地里,共有62垄。

史宝臣家里有十五亩地,受连续高温和旱情的影响,绝大部分玉米受旱严重,唯有这一亩左右的玉米地长势稍微好点。

自7月6日开始,史宝臣从家里的井中打水浇地,5天多的时间,刚好浇过一遍。

和大部分乡村的留守老人一样,年龄成为了他外出务工最大的阻碍。

家里的土地,为他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还能干得动,就多干点儿。

趁着放水的空隙,史宝臣扛起锄头,在还没浇过的地上开沟,他弯着腰,钻进两行玉米之间,挥动锄头,沿着玉米根部开出一条细浅的土沟,这可以让水最大程度地浇灌到玉米的根部。

和水浇地不同,缺乏浇灌条件的旱地中,没有现成的灌溉设施。

和开沟浇水相比,其实也有更好的浇灌方式,比如滴灌,但需要买专门的管道,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史宝臣并不知道浇水能不能真的挽救这块地里的玉米,但这是他能够做出的最大的努力,“总比不管强,如果过几天能下雨,这块地还能收一点玉米。

下午六点多,还剩最后几垄没浇。

酷热渐渐消退,山里昼夜温差大,下午浇的水不太容易蒸发,趁着凉爽,史宝臣想多干一会儿。

乡间宁静的公路上,很久才会有一辆车路过,路两旁稀疏的农田中空空荡荡。

远远望去,四野无人,看不到忙碌的农人,连村庄都是宁静的。

只有史宝臣自己和他的三轮车,默默地灌溉着这一小片土地。

现场四这么热这么旱60多年还是头次见

7月10日,65岁的赵全瑞在干涸的农田中锄草。他告诉记者,按照正常情况,玉米已经接近一人高,但现在还没有小腿高。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如果时间能快进,65岁的赵全瑞可能会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一直都没有放弃。

7月10日,大雨的前一天早晨,赵全瑞带着锄头,开着电动三轮车,绕过一座山,来到他承包的100多亩玉米地里。

这是一片山脚下的沙土地,土壤中混合着沙子和碎石块。

漫长的高温和干旱,让土地变得坚硬,大片的农田中,玉米还没小腿高,叶子干硬而苍白。

赵全瑞是三间房村人,三年前,他承包了100多亩山坡旱地。

第一年收成不错,一亩地能收八九百斤,第二年有些旱,但也足以收回成本,还赚了点钱。

在山里生活了60多年,早就习惯了靠天吃饭的赵全瑞,从没遇到过这么久的高温和干旱,“这真的是第一次。”

位于华北北部山区的河北丰宁,夏季气温凉爽、雨水丰沛,是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但在今年,这个原本避暑的地方,也在经历着酷暑的考验。

赵全瑞用锄头挖开地面,一直挖到二十多厘米深的地方,土壤才开始有了一点湿意。

这对地里的玉米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长势太弱,根扎不了这么深,只有那些长势更好的玉米,才可以汲取这里的水分。

从山脚下到公路旁,赵全瑞拿着锄头,沿着长长的玉米行,一行行把零星的野草锄去,没有草的地方,也把表层的土锄散,让土壤下层的水分不那么快蒸发。

锄过的地里,土壤的颜色变得更深,仿佛湿润了些许。

空旷的山谷中,一条公路横穿而过,两旁大片的玉米地里,只有他一个人。

在这片租来的地里,赵全瑞今年已经投入了七八万元,这是他去年全年的收入,在许多人早已经放弃的时候,他觉得还可以补救一下。

“结不出玉米,至少还能当牧草,锄一下野草,以后下雨了,玉米还能再长一长,到时候收了做牲畜的饲料。

赵全瑞养了十多只羊,玉米秸秆可以做可以喂羊,不过,更多的秸秆可以卖给养殖场。

11日晚上,大雨终于来了,尽管还只是一场雨,未来的天气仍无法判断。

但对赵全瑞来说,这场雨已经能够让一百多亩地出现转机了。

现场五锄草庄稼汉盼着下一场透雨

7月11日,70岁的郭胜赤着脚、跪坐在干燥的玉米田中锄草。他的腰不好,这样的姿势能让他更轻松一点。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漫长的旱季中,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村里比较浅的水井,慢慢开始变干了。

“几百年的古井,从小就喝井里的水,就没见它干过。

”7月11日,河北赤城县猫峪村,几位在村里小广场上乘凉的老人说。

烈日炙烤着大地,村外的一条河早就干了,河两岸的农田中,大豆、玉米、马铃薯的叶片上仿佛都散发着热气。

70岁的郭胜,赤着脚,跪坐在干燥的玉米田中,玉米高度刚到他的肩膀。

草帽下的脸上,一把花白的胡子,灰色的裤子上沾满了沙土。

他的腰不好,不能长时间弯腰,用不了长柄的锄头,只能用一把小铲子费力地锄草。

遇到根系发达的野草,他放下铲子,两只手攥住草,连根拔下来。

郭胜种着二十多亩旱地。

春季以来的旱情,让玉米出苗格外艰难,土质好的地方,出苗整齐一点,土质差的地里,多数都没有出苗。

和玉米相比,村民们种的马铃薯,出苗更少。“土太干了,都捂在下面了,没发芽。”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郭胜的一儿一女常年在外,很长时间才会回来一次。

过了60岁,他就不出去打工了。

如今,他和妻子两个人依靠着二十多亩地生活。

因为锄过几遍草,郭胜地里的玉米明显精神了一点。

郭胜盼着能够下一场透雨,他觉得,下雨之后,这块土地多少能结出些玉米来,只要结了玉米,就有希望。

现场六一车水只能紧着门前的玉米浇

7月10日中午,河北丰宁小坝子村,许行从村口的水井中推回来四桶水,除了生活用水还要浇屋后的小菜地和门前的玉米。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冰凉的水从村口的井里打出来,60多岁的许行小心翼翼地把四桶水挂在独轮车的两侧,推起小车,在滚烫的水泥路上慢慢前行。

独轮车不好控制,他尽力保持着小平衡,两条小臂肌肉紧绷。

但零星的水花仍从桶里飞溅出来,落到地上,转瞬就干了。

从村口到家里,路边农田里的玉米稀疏矮小,只有零星几棵仿佛鹤立鸡群一般。

许行的门前也种着几行玉米,大约有一人高,叶子宽大而翠绿,显然是因为经常浇水。

玉米旁边搭着一个鸡棚,养着十多只鸡。

独轮车停在院子里,许行将水倒进缸里,家里只有老两口,一桶水差不多可以吃一天。

但推回来的水不只是用来做饭烧水,还要浇一浇房前屋后的蔬菜。

许行的房子背后,种着一小块菜地,有茄子、辣椒、黄瓜、豆角等。

酷暑之中,每隔一两天,都要浇一次水。

院子里还有几株花草,没有叶子,只有孤零零的一根矮秆,矗立在干燥的土地上,现在已经顾不上给它浇水了。

许行的三个儿子都在外上班,家里常住的只有夫妻二人,小菜园能够满足日常的需求。

此外,许行还种着五亩多玉米,都是旱地,且大部分都是山坡地。

播种以后,一直干旱,许多种子没有发芽,少数出苗的长得也不好,进入7月份后仍然稀疏矮小,错过了生育期,估计今年也没什么收成。

许行的妻子坐在院子里,有些发愁,眼看着小鸡都长大了,玉米饲料却跟不上了。

“现在还有几袋子去年留下的玉米,等吃完了,可能就要买了,早知道这样,今年就不养鸡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朱名恬

二、持续高温干旱 咸宁市农科院专家为三农撑起遮阳伞

香城都市报讯(记者 陈婧 通讯员 丁坤明 黄海红)8月12日,通山县杨芳林乡高桥头村,连片稻田因骄阳的炙烤,叶尖已渐显颓势,柑橘幼苗叶片开始发蔫。

正当农民们一筹莫展时,市农科院院长涂修亮及时带领农科专家,为农民送上抗旱良策。

8月16日,赤壁市神山兴农等猕猴桃种植基地,一株株猕猴桃在炎炎烈日下,部分叶片呈现萎蔫凋落之势。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余安安带领果茶专家来到基地,针对树情指导果农科学“保果”和“保树”……

连日高温干旱天气,全市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市农科院党委高度重视抗旱工作,成立了市农科院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八支农科专家组成的抗旱救灾队伍,分赴一线指导抗旱救灾。

科学抗旱,守好“米袋子”:8月21日,大清早,在咸安区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几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已经在田埂边忙碌开来。

他们一会儿蹲下身,仔细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

一会儿聚在一处,商讨几句,并细心地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这是由省农科院粮作所副所长徐得泽、土肥所研究员张舒,以及市农科院粮作所专家黄志谋组成的抗旱指导队。

咸安区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今天的第一站,接下来,他们还要赶往赤壁市赤壁镇东柳村、黄盖湖镇老河村等地,进行抗旱救灾技术指导。

“喷施叶面肥可以提高抵抗能力,如果抵抗力不强,高温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提前灌深水,保持田间深水层,降低植株温度,促进水稻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目前整体来看,长势还是不错的。

”现场查看过水稻的生长情况后,专家们细心叮嘱,种植户田辉连连点头。

“眼下是晚稻的拔节孕穗期,对水分的需求最大。

为防止水稻‘中暑’,引发‘高温热害’造成减产,近一个月以来,我几乎每天都在全市各个基地,观察水稻的长势、田间的水层,天气再热也得来,人都受不了这样的高温,更何况水稻呀。

”黄志谋说,针对咸宁市当前旱情,结合水稻长势,市农科院粮作所专家与经营主体、种植户密切联系,详细交流受旱灾情,并印发了抗旱减灾措施手册,鼓励他们科学合理把握浇水抗旱时机,将旱情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最大限度保丰收,守好农民“米袋子”。

对症下药,保证“菜篮子”:“这批瓜苗是近期刚定植的,预计在今年10月可进入收获期。

连日高温天气,我们的滴灌设备一直处于运转状态,可瓜苗的长势依然不好……”8月23日,在崇阳县茅井村拾古农场的果蔬大棚内,看着陷入徒长,茎秆纤弱,叶面部分卷曲发黄的瓜苗,负责人沈林君显得愁眉不展。

拾古农场总面积152亩,其中大棚近30亩,种植有水果黄瓜、圣女果等蔬果。

在连日高温天气的影响下,瓜苗的长势偏弱,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对后期的挂果和丰产带来影响,而大棚内逐渐多起来的害虫“白粉虱”,也让主打“绿色、健康、无公害”的沈林君十分头疼。

“你们的大棚,前期水肥一体化设备铺设到位,对生产影响不是太大,目前来看主要是棚内高温强光引起幼苗徒长、叶片部分灼伤,建议悬挂遮阳网,将大棚前、后门及侧面棚膜尽量开大一些,促进棚内空气流通。

同时,可选用‘碧护’等进行喷施,并延缓整枝时间,调节植株生长,就能改善现在的徒长之势。

至于大棚中的白粉虱,可以采取物理手段如悬挂黄板来提前防治,尽量减少农药的施用。

”通过实地调研受灾情况,针对种植户眼下面临的实际难题,市农科院蔬菜专家杨硕现场开出“诊断清单”,让基地负责人吃下了“定心丸”。

“近期受高温天气影响,咸宁市各蔬菜基地抗旱形势严峻,给蔬菜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杨硕介绍说,为确保咸宁市“菜篮子”供应,市农科院蔬菜团队积极联系省农科院蔬菜专家研讨对策,发布了《高温天气下蔬菜生产中几种极易引起药害的药剂及注意事项》,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积极对接蔬菜种植户,引导开展引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设施安装等,并组建了一支抗旱保收队伍奔赴咸安、嘉鱼、赤壁、崇阳等地的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抗灾保生产。

精准施策,端稳“肉盘子”:8月21日,在嘉鱼县林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新街基地,一只只散养鸡在果园内的树荫下散漫踱步,相较于春秋季节,稍少了些活力。

“这3千只鸡,是我们本地品种,除了产蛋量有所下降,基本上没有太大影响。

另外几百只肉鸡,是今年引进的,原本想尝试采取散养的方式饲养,观察肉质效果。

没想到,这个品种的鸡不太爱动,特别是高温天气,都在鸡舍里不怎么出来,一下子热死了近200只……”林下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张亮说。

“你们还是得引进‘江汉鸡’这类地方优良品种进行散养,适应性才会比较好。

此外,要适度降低鸡舍的养殖密度,保持通风。

给鸡群提供充足、清洁饮水,同时可以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缓解鸡群热应激。

对死禽一定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工作,从源头上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针对林下养殖合作社眼下面临的问题,畜牧专家朱伟精准施策。

朱伟介绍,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给农作物生长带来影响,高温也会引起动物热应激,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畜禽会出现明显的生长缓慢、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为避免这种极端天气给养殖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连日来,市农科院畜牧团队专家辗转于全市部分畜禽养殖基地,送去维生素C、风扇等防暑降温抗旱物资,指导养殖户科学度过高温。

“所幸我市规模型禽畜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面对此轮旱情,拥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只要不出现长时间断电,对正常生产影响并不大,预计市民的肉盘子不会空。

除了守卫“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等民生重点,市农科院专家团队还忙碌在茶叶、苎麻、水产、柑橘、猕猴桃等我市各个特色产业,用科技力量指导农民科学抗旱减灾保丰收。

三、德州15万亩露地蔬菜不同程度受旱 或将减产

记者从市蔬菜办了解到,目前全市15万亩露地蔬菜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干旱影响。

当前,持续干旱使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有的植株甚至会凋萎死亡,从而使我市蔬菜生产与供应受到较大影响。

为此,德州市蔬菜办公室立即下发了《关于加强蔬菜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加大措施,做好防护工作。

市蔬菜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针对此次干旱情况要大力推广应用微喷、滴灌技术,提倡节水灌溉,重点加强对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豇豆、丝瓜、苦瓜、南瓜等在田蔬菜的田间管理,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

另外,充分利用秸秆、杂草等,切割后均匀地覆盖在作物行间,可降低土壤温度,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保墒作用,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

其次,充分利用遮阳网、防虫网在蔬菜上进行覆盖,可达到抗病虫、提品质、抗旱增产增收的目的。

(记者 李森 通讯员 赵红霞 孙桂玲)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4-812998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四、蔬菜根系像弹簧扎不到土里愁坏了农户

近期抢农资网收到很多农户反映蔬菜疑难杂症,很多生理性病害症状奇怪,却常发与黄瓜,番茄等多种作物。比如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蔬菜弹簧根问题,就困扰了很多农民朋友。弹簧根,就是说植物根系长的像弹簧一样,一圈圈生长,不向土壤深层里扎。根系是作物生长的根本,根系不能深入土壤,就很难吸收养分,势必导致蔬菜植株长势弱,不抗病害,产量低。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奇怪病害的呢?

黄瓜根系像弹簧,不能扎入深土

今天我们还是请到国内知名农资电商平台抢农资网蔬菜植保专家王秀云老师给大家讲解。

蔬菜弹簧根危害严重:根系的重要性农民朋友都知道,没有好根系,不可能有好植株,好果子。

一:弹簧根严重影响根系吸收水分:树有多高根有多长。根系变为弹簧状只能吸收表层水分,极容易造成植物缺水,并且浇水后依然不能解决缺水问题,出现土壤不缺水但是作物缺水的怪现象!

二:严重影响根系吸收营养:植物根系是吸收氮氢氧及各种矿物元素主要途径,这也是农民为什么要在土壤中施肥的原因。

把上年果实带走的营养归还给土壤。

弹簧根严重影响了根系面积,只能吸收表层土壤里营养,我们的施肥效果会大打折扣。

并且导致肥料残留,土壤盐化,酸化,板结。

三:弹簧根加重局部土壤酸化:作物吸收营养的方式是等量交换方式,以吸收氮肥为例:每吸收一个铵离子就会放出一个氢离子,这些氢离子也是土壤酸化一个重要原因。弹簧根根系覆盖面积小,在作物吸收铵离子的过程中,相对范围内氢离子含量剧增。根系覆盖区酸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根系覆盖区的酸化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大,导致作物出现各种缺素症以及生理病害。

那么导致出现蔬菜弹簧根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想弄明白弹簧根的成因,首先要了解根系生长需要的条件。

根系发育有几个趋性,即:趋肥、趋温、趋水、趋氧。趋肥就是趋向于土壤养分充足的地方,但是这个充足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越多越好!趋温就是趋于温度适应的地方,温度过高和过低的地方根系都会避而远之。趋水:根系的主要作用就是吸收水分养分,根系的延伸方向也会向着土壤水分适宜的地方。水分过小,作物受旱,水分过大,根系受伤。趋氧:根系自身的发育需要氧气的参与,根系吸收肥水在有氧呼吸正常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所以根系是向着土壤通透性好的地方延伸的。

根据根系发育的必须条件,找到形成弹簧根的原因就不难了:

  1. 根系有趋肥性,但是如果耕层持续过浅,大量营养存在于表层土壤中导致根系盘旋不下扎。

  2. 根系有趋氧性,大水漫灌过度,土壤过多的持水量必然导致含氧量锐减,在水大缺氧的环境下,根系的发育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严重造成沤根,根系坏死。

  3. 根系还有趋避有害物质的特性。

    多年过度用肥,导致土壤深层存在大量有害物质(固化的磷,重金属等),也使得土壤酸化严重,导致根系无法下扎。

  4. 还有的地方为了减轻肥害和根结线虫危害,学习寿光地区经验,大水淹棚洗地。

    也就是在蔬菜大棚休棚期用大水淹地,把多余肥料洗到土壤深处减轻肥害。

    但是很多农户不会因地制宜。

    寿光地下水位深,大水洗地是可行的。

    很多地方地下水位很浅,洗地不单没有把耕作层土壤多余肥料洗走,反而导致土壤多余肥料跟随水分沉积在耕作层。

    导致耕作层土壤盐化,酸性化,根系无法靠近。

如何预防蔬菜出现弹簧根呢?

  • 深翻土壤,棚室内要隔两三年做一次深翻,让深层土壤疏松。

  • 合理施肥,作物需要营养,但不能过量使用。

    最近几年土壤中缺肥料的情况不常见,肥料过多的情况却很多。

  • 科学栽培,栽培方式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要千篇一律照搬其他地区模式,地下水位低渗水速度快的地区可以平地栽培,但是高水位粘质土壤还是要高垄栽培。

  • 正确浇水,地下水位低渗水速度快的地区可以平地栽培,但是高水位粘质土壤还是要高垄栽培。

    浇水最好做到少量多次,一次灌水量过大导致土壤长时间淹水,土壤缺氧板结,根系窒息坏死。

假冒农药大曝光,三分钟教你辨别真假农药

网上农药为什么比农资店便宜?难道是假货?真实情况是这样

五、水稻炸壳不灌浆可能是这些地方出了问题

近几年,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出现水稻“炸壳”现象,就是颖壳张开、不灌浆,主要发生在杂交籼稻上,粳稻上发生少,以杂交稻为主的区域,发生过的田块以后通常会年年发生。

不知道原因的农户可能会说成是种子或其他物资造成的原因,经常找零售商讨说法,有的还到处投诉,由于担心资金安全和影响,搞得基层零售商压力非常大。

究其内因:一是抽穗前雌雄性器官发育不良,不能完成受精过程。

二是抽穗扬花时,雌雄性器官不能协调受粉。

究其外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供大家参考。

1,砷中毒可造成水稻“炸壳”/原因:据了解,砷中毒可能导致水稻开花后出现重颖(双颖),颖壳畸形,关闭不拢,弯曲得像鸟嘴,颖壳之内很少结实,即使结实也只有很短的青粒米,不成熟。

“旱改水”的田块发生较多。

造成水稻颖壳畸形、重颖、不结实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旱作的田块改种水稻后,土壤中的砷富集到表层土壤,特别是长期种植高产蔬菜,造成硫元素相对不足,硫、砷比例失调,引起水稻砷中毒。

以前种植黄瓜、豇豆、韭菜的田,硫元素消耗多,砷元素富集,改种水稻后更易发生中毒现象。

大田四周有沟系,硫元素多而砷元素相对少,水稻中毒较轻。

2,土壤可造成水稻“炸壳”/原因:据了解,水稻抽穗后颖壳张开、不灌浆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已经连续几年发生,主要发生在杂交籼稻上,粳稻上基本不发生。

由于不同年份这种现象均有发生,用药与不用药的田块均有发生,因此与气候没有太大关系。

据调查,这几年水稻上发生这种现象多局限在某些区域,以杂交稻为主的区域,发生过的田块以后通常会年年发生。

水稻出现颖壳张开、不灌浆的现象主要与土壤因素有关,但究竟是缺少某些营养元素还是砷中毒,目前还不得而知,需要进一步研究。

3,天气原因可造成水稻“炸壳”/原因:据有关文献报道,水稻在穗分化发育期遇不良环境条件如异常高温、异常低温、雨涝等,或者受到一些药物(一些除草剂)的刺激,会出现颖壳畸形、结实不良等现象。

水稻孕穗期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是水稻一生中对外界环境抵抗能力最弱的时期,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极为敏感。

此时受淹,会出现烂穗、畸形穗等现象。

未死亡的幼穗颖花和枝梗退化严重,抽穗后白稃多,甚至会出现畸形穗(没有小穗,只有穗轴)。

有时稻株地上部茎节会发生高节位分蘖。

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初期,如果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日最低气温小于17℃,水稻生理活动遇到障碍,可造成谷粒畸形和形成空壳。

低温强度增大,持续天数增加,危害明显加重。

4,药害可造成水稻“炸壳”/原因:稻田不当施用多效唑等植物调节剂或2甲4氯钠等激素型除草剂,特别在水稻拔节后过量用药,易造成水稻颖壳畸形。

稻田不当施用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2甲4氯钠等激素型除草剂,特别是在水稻拔节后施药、过量用药,也会引起颖壳畸形。

5,可能造成水稻“炸壳”的其他原因/原因:引用工业或生活污水灌溉;

干旱后急剧引灌引起元素失调等原因也可能造成颖壳张开、不灌浆

一:改良土壤/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团粒结构,减少土壤淀浆板结,降低有毒物质的活性,提高水稻解毒能力。

增施含硫元素的肥料。

在“旱改水”田块,施基肥时注意减少氮肥和磷肥的用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

二:科学水浆管理/措施:“旱改水”田块地势往往较高,前期易缺水受旱,应提早(幼穗分化期之前)建立水层,降低土壤中砷化物的浓度,使之提前释放,避免突然在孕穗期建立水层,因为此时水稻对砷化物极其敏感,易中毒不结实。

做到前期浅水勤灌,后期干干湿湿。

三:加强栽培管理/措施:育秧适当稀播壮种,提高秧苗素质,多施有机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防止前期“疯长”,后期“脱肥”,做到“够苗搁田”,严防搁田过迟,防治病虫害时加入芸苔素内酯,提高稻株抗逆性,从而减轻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的发生。

四:改变耕作制度/措施:旱地种稻易受旱灾威胁,而且容易造成锰中毒、硼中毒、砷中毒。

常年发生砷中毒的田块宜改种蔬菜、玉米、甘薯等秋熟作物,如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下年度仍需种植水稻的,那最好改种粳稻,趋利避害。

五:注意微肥的使用/措施:注意微肥特别是锌肥的使用,锌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水旱轮作的土壤里,大量投入磷肥,土壤溶液中速效磷锌比过大,阻碍根系对锌元素的吸收利用,水稻缺锌主要发生在苗期,所以锌肥施用宜早不宜迟。

来源:农股汇

(农林卫视新媒体整理发布,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棚黄瓜受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资讯大棚相关信息!

推荐更多大棚信息

大棚种植的桃子6两以上的桃能卖出28元/斤的高价
陈文轩在这一年里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上半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下半年心灰意冷、垂头丧气。转折点就在他以774克的寒露蜜桃获得
大棚种草莓一年收几次
大棚种草莓一年收几次,大棚草莓的种植:草莓富含丰富的维生素以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部分微量元素,并且草莓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对肠胃以及贫血都有一定的滋补调理的作用。在春季还有很多消费者会去草莓基地采摘草莓,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从
大棚阳光玫瑰
大棚阳光玫瑰,阳光玫瑰栽培模式和常用架型树形:阳光玫瑰必须采用避雨栽培,果实品质才能得到保证。避雨栽培模式主要为简易避雨棚、单栋避雨棚、连栋避雨棚栽培三种模式,不同的栽培模式应选择适宜架式与品种。简易避雨棚单栋避雨
大棚蔬菜辣椒种植技术
大棚蔬菜辣椒种植技术,蔬菜栽培技术中辣椒大棚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中辣椒大棚栽培技术:采用塑料大棚进行辣椒栽培可分为特早熟栽培和秋延后栽培两种模式。(一)大棚特早熟栽培技术:采用塑料大棚进行特早熟辣椒栽培.可获得相当于露地
大棚黄瓜受旱
大棚黄瓜受旱,现场目击丨高温干旱下的农民农田与农作物:这个夏天太漫长了。还没有入伏,华北大地就在高温的炙烤下蒸腾,刚刚过了小暑,一波又一波的热浪不断刷新着纪录。对于城市里的人们来说,高温来袭可以躲进空调房里,而广袤
大棚肉鹅养殖提供单位
大棚肉鹅养殖提供单位,四十九团海安镇积极推进万只肉鹅产业园项目:图为 工人正在添加饲料12月20日,记者走进图坤养殖有限公司肉鹅孵化场看到,一排排鹅蛋正在孵化中,静待13天后鹅雏将破壳而出。“这些孵化19天的鹅蛋气室清楚、
大棚蔬菜种植管理
大棚蔬菜种植管理,蔬菜大棚的种植与管理:冬春大棚茄果类蔬菜管理要点(一) 冬春季温度低,日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而且常出现持续阴雨和极端性低温、大雪等恶劣天气,大棚栽培作物抗逆性差,易遭受病虫危害及产生缺素等各种生理性
大棚食用菌怎么种植
大棚食用菌怎么种植,大棚香菇种植技术:香菇又名冬菇、香蕈、北菇、厚菇、薄菇、花菇、椎茸,是一种食用真菌。一、菌袋制作:(一)配方:1.杨木屑79%、麦麸20%、石膏1%、多菌灵0.1%(50%可湿性粉剂);2.玉米芯(粉
大棚鸡利润怎么样
大棚鸡利润怎么样,大棚养蛋鸡利润怎么样:1只蛋鸡为例,计算1只蛋鸡一批下来的总的收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收入:1.鸡蛋收入(蛋价×产蛋量)平均每只蛋鸡在一个养殖周期内(17个月)产蛋约300个,按鸡蛋约1斤有8个鸡
大棚种菜用什么化肥
大棚种菜用什么化肥,大棚黄瓜种植需要使用什么肥料: 黄瓜是一种常见蔬菜,黄瓜生长较快,根系比较脆弱,需肥较多,黄瓜种植中病害较多,特别是一些“小黄点”病害之类,在施肥时,需注意有机营养和无机营养相结合,提升作物营养水平,
 
打赏
免责声明:商农网为您免费提供《大棚黄瓜受旱》相关信息,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所有《大棚黄瓜受旱》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py-right@foxmail.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涉嫌侵权内容。若是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宁ICP备15000624号
行情分类索引: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手机版:大棚黄瓜受旱
苹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