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海蜇 养殖 技术

海蜇的养殖技术

   更新日期:2024-01-07 18:01     浏览:22    评论:0    
核心提示:海蜇的养殖技术,海蜇的养殖技术,海蜇养殖技术:1、养殖环境:在靠近海边、排灌方便的场地建造池塘,并向四周安装60目的防护网。2、池塘放苗:晴朗无风的早上或傍晚,将海蜇苗放入池塘中,密度保持在每亩300只以内。3、养殖管理:养殖期间每

海蜇养殖技术:1、养殖环境:在靠近海边、排灌方便的场地建造池塘,并向四周安装60目的防护网。

2、池塘放苗:晴朗无风的早上或傍晚,将海蜇苗放入池塘中,密度保持在每亩300只以内。

3、养殖管理:养殖期间每隔5天换水一次,盐度过大时加入淡水调节。

              

海蜇怎么养殖:1、养殖环境

养殖海蜇要在靠近海边、排灌水方便的场地建造池塘,池塘面积维持在20亩以上,然后向池中注入海水,深度保持在1.5米到3米的范围内,而且池塘四周要加装60目的防护网,避免有天敌入侵,影响海蜇生长。

2、池塘放苗

投放海蜇苗要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无光照直射的早上或傍晚进行,而且放养前要将海蜇苗放入装有池水的容器中,适应20分钟后再投放在池塘中,投放密度保持在每亩300只,以免密度过大出现缺氧死亡的现象。

3、养殖管理

放苗后一周内不用为海蜇换水,一周后可以每隔5-6天更换一次水分,每次的换水量保持在池水总量的20%,而且池塘中水分的盐度最好保持在千分之二十到三十之前,浓度过大时引入淡水调节。

                                                                 

最后总结,我们通过以上关于海蜇养殖技术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海蜇养殖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一、海蜇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在靠近海边、排灌方便的场地建造池塘,并向四周安装60目的防护网。

2、池塘放苗:晴朗无风的早上或傍晚,将海蜇苗放入池塘中,密度保持在每亩300只以内。

3、养殖管理:养殖期间每隔5天换水一次,盐度过大时加入淡水调节。

              

海蜇怎么养殖:1、养殖环境

养殖海蜇要在靠近海边、排灌水方便的场地建造池塘,池塘面积维持在20亩以上,然后向池中注入海水,深度保持在1.5米到3米的范围内,而且池塘四周要加装60目的防护网,避免有天敌入侵,影响海蜇生长。

2、池塘放苗

投放海蜇苗要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无光照直射的早上或傍晚进行,而且放养前要将海蜇苗放入装有池水的容器中,适应20分钟后再投放在池塘中,投放密度保持在每亩300只,以免密度过大出现缺氧死亡的现象。

3、养殖管理

放苗后一周内不用为海蜇换水,一周后可以每隔5-6天更换一次水分,每次的换水量保持在池水总量的20%,而且池塘中水分的盐度最好保持在千分之二十到三十之前,浓度过大时引入淡水调节。

                                                                 

最后总结,我们通过以上关于海蜇养殖技术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海蜇养殖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二、特种养殖海蜇的养殖技术

海蜇由于生长迅速,养殖成本低,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热点。

然而,由于对养殖技术不成熟的限制,一则室外养殖成功率普遍较低二则因海蜇生长适温范围为15℃-30℃,因此养殖时间仅限于夏季和秋季,供应短缺,价格过高。

因此,利用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与海蜇养殖有机结合,可以一年四季生产,使鲜活成蜇源源不断供应市场,可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塑料大棚的建设

选择合适的池塘,整修改造成长度不限、宽20m-40m、深1.2-1.8m的条形池塘,平整池底,并用塑料薄膜护坡。

在此基础上,采用直径10cm以上的竹杆作立柱,间距为2m-2.5m;

采用细竹或竹片作为顶部支撑,间距为1.5m-2.0m;

用铁丝将纵横成网的棚顶结节固定好,外部封上雾滴型薄膜,两端留出出口和风门,设置好进排水系统即可。

一般每个塑料大棚面积为0.7ha-7.0ha。

如果面积太大,则难以管理和调控,塑料大棚内的池塘周围勿留死角,以防止海蜇集群使其活动受限而致死。

二、苗种育成与放养

1.苗种来源。

目前,获得苗种的来源有三种方法:一是在海上采捕自然苗种;

二是半人工采苗,即采捕或收购海上成熟期的海蜇,并通过人工投放附着基的办法获得苗种;

三是人工育苗,即选用海上成蜇或人工养殖的成蜇,通过强化培育和繁殖获得优质海蜇苗种,其蜇苗生长至1.5cm以上时,即可作为苗种使用。

2.投苗。

投苗密度一般控制在5只/m³-8只/m³为宜。

在投苗之前,养蜇池应放水50cm-60cm,施肥繁殖基础饵料生物,以满足幼苗的摄食需求。

作为常年生产的塑料大棚池塘,应设立单胞藻培育池、轮虫培育池和卤虫培育池,以培育幼体的饵料生物,并根据海蜇的生长速度分级投喂。

投苗时,应注意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指标,尽量将两者差距调整到越小越好,以免由于差异过大而影响蜇苗投放的成活率。

3.养殖管理

(1)水质调控。

养蜇先养水,根据实践,肥水放苗后应稳定水质5天-7天,待幼蜇逐渐适应时,池塘再行加水。

水应少加、勤加,加入的水量和每次换水量不应超过总水量的15%。

当水量加到最大化时,应进行适量换水,以保持幼蜇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每次加换水前,应定时进行水温、盐度测量,勿使指标变化过大。

在冬季和春季,由于塑料大棚内外的气温和水温差别很大,塑料大棚前设立配套的小型棚塘,将水抽入经阳光照射、水温升到一定程度时再行加水,加水的最佳时间是每天下午3点到4点。

(2)饵料投喂。

诱饵应该是新鲜的,不变质,无外源污染物和致病源。

投喂次数每天2次至4次,投喂量视定期观察海蜇生长情况来确定,在养殖中后期,由于海蛰的食物摄入量不断增加,可采收野生轮虫或卤虫进行投喂,避免海蜇忽饱忽饥,影响其正常状态生长。

(3)日常管理。

海蛰的生长需要良好的气液环境,因此应注意塑料大棚的适时通风,特别是在养殖后期,由于棚内的特殊环境,导致水流和气流相对不畅。

鉴于这种情况,应设置小型增氧机,通过铺设细管和气石来进行水体增氧,但切勿用较大型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因为这两种机型的叶片较大,很容易对海蜇造成损害。

在寒冷季节,棚顶应覆盖草帘以保温。

在温暖的季节,可将塑料大棚两边的塑料薄膜卷起,使棚内的通风顺畅,以利降低温度。

三、收获

海蜇的生长速度非常快,经50日龄个体即达5kg-10kg以上,此时,可以分批采捕,捕大留小,陆续上市。

其收获方法很多,一般用具是抄网或定置网,最后可以排水和收获。

四、效益分析

从目前的消费市场和养殖趋势来看,一是海蜇的自然资源日益稀缺,其价格居高不下。

2002年,鲜蜇的价格为12元/公斤-16元/公斤,二矾成品价格在60元/kg以上,且供不应求,市场紧俏。

其次,在大多数养殖品种效益偏低的情况下,海蜇大棚养殖可谓一枝独秀,一年四季都可养六茬,没茬每公顷大棚纯利一般在3万元以上。

由此可见,发展塑料大棚养殖海蜇的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农产信息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海蜇滩涂围网养殖技术

海蜇滩涂围网养殖也是重要养殖方法之一,优点是围网成本低于围塘,饵料优于围塘,水温变化小,一般不易超过30℃。

现将围网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海区的选择:1、风浪

海区的选择是围网养殖海蜇首选,海区风浪要小。

2、底质

海涂的底质为泥质或泥沙为主,岩石和沙底不应选。

3、水位

大潮低潮时围网内最浅水深应在0.5米以上。

4、面积

围网水面应在100亩以上,大于千亩更好,因海区中总是有潮水的,海蜇极易擦在围网上,围网面积大,抹擦机会小,有利于海蜇成活和成长。

二、围网:1、网目

网目大小因海区不同可有差异,清水区网目可相对小一点,透明度越小,网眼相对要大一点,否则网眼易被浮泥糊死。

在有条件情况下,海蜇苗养到5公分大苗,网眼应在2公分左右,总之网目尺寸不能大于海蜇苗伞径的1/2。

2、横向纲

围网以打竖桩方法固定,约5米间距打一只桩头,桩竹高度应高出大潮潮面一米以上。

围网除安装上下纲外,围网的中间要生横向纲,以增加网片牢度,围网的下纲生有12-16mm钢筋使网片下纲沉入海泥中。

上纲应拉紧使网目自然张开,固定在桩竹上部,上纲高度应在大潮面上一米处。

3、斜拉网

斜拉纲生在竖桩毛竹上1/3处。在竖桩内外都留斜拉纲,拉紧后打桩固定在海底,以固定桩竹。

4、留有进出口

围网上沿要留有小船出入围网的门,门处围网上纲绳可以系活结,以便松紧。

三、小海蜇的投放:小海蜇在围塘或其他环境条件下,生长到可以放养的规格时,应选择在小潮汛,无大风天,平潮时放养。

放养时要考虑到放后一小时内的海水流向,如放养后一小时海水流向南,放养地点要选在围网中心偏北处,否则相反。

四、学会看海蜇让养殖事半功倍

近几年海蜇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效益降低,因此对产量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辽宁丹东地区海蜇和混养品种缢蛏、中国对虾放养密度也越来越大,池塘承载能力超负荷,加之未安装增氧机,海蜇养殖中问题增多。

不掌握如何看海蜇状态判断问题根源会导致发病后盲目用药造成成本增加,本文简单介绍如何通过观察海蜇症状和活动情况初步判断其长势和发病原因,做到精准治疗,提高养殖成活率。

一苗质量和长势的辨别:规格不同的海蜇判断方法有差异,规格约鸡蛋大小以下主要看爪即海蜇吸口散不散:散开说明质量好,吸口聚一起的海蜇无论规格多大都是体质不好的信号。

海蜇规格约鹅蛋大小的苗可以通过观察体色判断:金黄色的苗长得快。

海蜇规格约拳头大小以上可以看胃腔:胃腔空的苗较差,呈现为“十字”形状则算及格,又圆又满最好。

此外还可以通过看海蜇体表判断长势情况,一看吸口:吸口有红点的海蜇长势快;

二看棒状附属器即海蜇须:粗且直的海蜇长得快,又细又弯长势慢;

三看副线也称“青筋”即海蜇胃腔到外伞的腺体:副线越明显海蜇长得越快;

四看游动速度:游得越快长势越好。

健康海蜇的肩板饱满、棒状附属器粗、胃腔饵料多

二圈内海蜇活力强弱判断:活力好的海蜇圈能观察到一些海蜇上游,这些海蜇伞盖光滑,状态好。

而活力差的圈基本看不见海蜇,即使看到也多是一些状态差和规格小的海蜇。

有些养殖朋友在高温期看到状态差的海蜇就担心池塘海蜇出现了急性沉底死亡,其实不然,急性沉底死亡的海蜇圈基本看不到顶网和游水的海蜇。

三其它症状的原因分析1、海蜇嫩原因一生长速度过快体内营养需求跟不上,此属正常现象,长势放缓后会恢复。

第二池塘水瘦导致饵料生物不足。

通过检测水质指标和藻类情况,合理肥水改善。

第三由弧菌感染、水质差等引起不吃料。

弧菌感染的海蜇会在下风口聚堆,且长势慢,体表出现环管一圈发白即“套箍”症状,此外还有“打眼”、烂边、“烂脖”、“掉须”或“须细弯”等症状,使用“优肽Ⅱ”3亩/瓶处理即可;

水质差的池塘可通过水色、水质指标等判断其原因,对因处理。

弧菌引起海蜇“烂眼”2、海蜇下风头集群由于多种诱因引起海蜇体质弱,无顶水游泳能力导致。

常见诱发因素有气泡病,多发生在藻类丰富,尤其是甲藻、骨条藻多的池塘,可以看到下风口海蜇顶着气泡飘在水面,晴天下午到天黑多见。

其次为弧菌引起,还可能为缺氧导致,通过检测溶氧指标辅助诊断,外泼“速解安”3-5亩/瓶增氧急救。

此外缺料也会造成海蜇集群,可以观察到海蜇“长脖子”即口腕比较长,增加饵料投喂改善。

气泡病引起海蜇集群3、海蜇喂完料后起伏多一方面为底质差引起,海蜇投喂豆面、蜢虾、鱼浆等,集中投喂区底部残饵等有机质多,未定期改底池塘容易出现底部有毒有害物质多,使用“福地安”3亩/瓶配合“碧水安”3亩/kg改底解毒,减少底部问题;

另一方面投喂冰鲜料后鱼油封水也会加重海蜇起伏,油膜封水面的池塘一般不起浪,水面类似镜面,通过减少饵料投喂,并用“碧水安”和“速解安”处理,效果明显

五、特种水产养殖海蜇的5个秘密及其池塘养殖

大多数朋友应该都听说过“凉拌海蜇皮”这道开胃名菜,海蜇皮不仅爽脆美味,而且脂肪含量极低,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无机盐以及生理活性物质,具有促进伤口愈合、降血压、消痰散气的功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品。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除了是餐桌上的美味,在自然界中还是一个奇特的存在。

海蜇在生物进化上虽然比较低等,但是它的生长过程却一直是个秘密,困扰了国内专家很多年。

海蜇究竟是怎样生长的?它有哪些秘密,又是怎样进行人工养殖的?这就是本篇文章要探讨的内容。

首先,海蜇是一种危险的生物吗?

世界上已知的腔肠动物有9000多种,我国有1000多种,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海中。

我们平时所说的水母其实是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类群的统称,有250多个种类,只有少数种类可以食用,有的还有药用价值,海蜇就是其中个体较大的一个种类。

各种美丽的水母

从外观上看,海蜇的形体形似一个蘑菇或者一个馒头,它的身体分为两部分,像雨伞一样的半球部分叫做伞部,丝状触手和口腕的部分称为口柄部

丝状触手上有很多刺细胞团,能够分泌毒素,海蜇就通过这种致命武器来捕食其他小型鱼虾。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盛夏时节很多人喜欢到海里游泳,如果不慎接触到海蜇的触手,就会产生皮肤红肿、表皮坏死、全身发冷、胸闷、伤痛难忍等症状,严重时还有呼吸困难、休克等致命危险。

▲▲目前已知的海底最致命的生物——箱型水母,其毒力效应是蝎毒的8倍,响尾蛇毒液的50倍,蜂毒的150倍,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致使60个成年人死亡。

▲▲这是箱型水母刺细胞释放毒素的过程,是世界上最快的细胞活动之一。

刺细胞只有50μm的长度,1cm²的面积就有100万根刺细胞,刺细胞的速度极快(完全射出仅需要0.025秒),发射瞬间产生的压力达到了1406kg/cm²,与点45口径子弹刚射出时产生的压力相当。

不过,海蜇刺细胞的毒素远没有箱型水母这么致命,但是在捕捞时同样也要小心谨慎。

如果不慎被海蜇蜇伤,千万不要用淡水冲洗,因为海蜇对对盐度变化非常敏感,淡水会促使海蜇刺细胞分泌更多的毒素。

正确的做法是用海水或者食醋冲洗,之后用小苏打(碳酸氢钠)、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或者双氧水等清洗伤口,如果伤情太重出现头晕、昏迷、休克等现象,要在第一时间抢救治疗。

海蜇为什么能长这么大?

海蜇是大型水母,伞径一般在25-60cm,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伞径超过了100cm

海蜇之所以能长这么大,与它贪食的习性有很大关系。

从小到大的各个阶段,海蜇都会昼夜不间断地吃东西。

当海蜇吃饱后,它那有毒的触手依然会不断地捕捉食物。

实在吃不下的时候,它就会将食物麻醉之后再丢弃。

因此在实验室环境下经常可以发现,在小海蜇的附近有很多已经死亡但很形体很完整的生物饵料。

在海蜇的近缘亲戚中,也有很多可以食用,比如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 Kishinouye),叶腕海蜇(Lobonema smithi Mayer)、拟叶腕海蜇(Lobonemoi desgracilis Light)等,海蜇家族为丰富我们的餐桌着实做出了不少贡献。

沙海蜇

海蜇生长的秘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海蜇“小时候”与“长大后”的模样相去甚远。

小时候称为水螅型,固着生活,丝毫没有自由可言;

长大后成为水母型,营浮游生活。

我们吃的海蜇,其实就是漂浮在海面上、浮游生活的水母型成体。

海蜇生命历程是这样的——

▲▲海蜇的生活史

发育成熟的水母型海蜇,雌雄个体分别产生卵子和精子,精卵结合后最先发育形成的是浮浪幼虫(这个过程只需要7-8个小时),浮浪幼虫表面布满纤毛,游动活泼,在茫茫大海中随波逐流。

浮浪幼虫的长度只有95-150μm,4天后它们会发育为早期螅状幼体,长出4条触手,身体的长度达到了0.2-0.3mm;

再过6天,它们就发育成了中期螅状幼体,再一次长出4条新的触手,身体长度达到了0.5-0.8mm;

再过10天,螅状幼体就发育成熟了,这时候总共有16条触手,体长1-3mm,用肉眼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存在了。

这时候真正的问题就来了——

海蜇的水螅型幼体像一株植物一样,牢牢的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个体自由也就被完全束缚了。

那么,它们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方式才能够像后期的水母型成体那样自由自在地游动呢?

答案是无性生殖

水螅型幼体不仅可以通过足囊生殖复制出其他水螅型幼体,还能通过横裂生殖创造出可以自由游动的碟状幼体。

也就是说,足囊生殖是为了扩大群体规模,横裂生殖才是真正的化蛹成蝶,自我蜕变。

:横裂形成的碟状幼体可以发育为水母型的小海蜇,可以在浩瀚无边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当它们性成熟之后会产生精卵,进行下一步的生命循环。

海蜇的超能力——预测海洋风暴

虽然水母型海蜇在静水中每分钟只能游动4-5米,比起金枪鱼的80km/h毫无优势,但是海蜇感知水环境变化的能力却远远超过高等鱼类,这也是海蜇能够在地球上存活6亿5千万年的重要原因。

风暴形成时,海浪与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次声波,海蜇的周围神经感受器能捕捉到这种声波。

接收到这种物理信号后,海蜇会在风暴来临之前的12-18个小时提前避难,从海面上一下子全部消失,下潜进入到更深层的海域来躲避风暴。

科学家曾经进行过海蜇对次声波响应的模拟实验,发现它能够提前15个小时感知到有关海洋风暴的信息。

利用仿生学原理,我们或许可以模仿海蜇预测风暴的原理,在深远海智能网箱上搭配相应的次声波感受器,进而自动规避台风等极端天气,减少渔业损失。

海蜇是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的?

海蜇身体的95%都是水,结构物质只占5%,因此海蜇受到海水的浮力很大,很容易随着波浪来回倾斜摇摆。

为了保持身体平衡,海蜇的伞盖中进化形成了四个区域,每个区域中有两个囊状结构,也就是平衡囊,这是海蜇维持平衡的秘密武器。

平衡囊中有一个像石块一样的钙质小球,当身体倾斜的时候,钙质小球由于比重较大,会最先偏离原来的位置,海蜇就能感知出自己的身体正在向哪个方向倾斜,进而及时调整。

伞盖中包含平衡囊的四个区域

海蜇的人工养殖

1981年丁耕芜等专家学者首次揭示了海蜇变态生活史的神秘面纱,由此敲开了海蜇人工繁殖的大门。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开展了海蜇资源增殖与人工养殖实践活动,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开展了海蜇的全人工养殖。

首先,在室内的水泥池中进行亲本的产卵孵化和水螅型幼体的培育,春季将水螅型幼体转移到室内的水泥石中培育出碟状幼体,当碟状幼体长成直径为1cm的海蜇苗时,就可以放入到室外的养殖池中养成成体海蜇了。

▲▲工人们正在收获人工养殖的海蜇

以海蜇的池塘养殖为例,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流程。

  • 1.养殖池塘的准备

用于养殖海蜇的池塘必须在离海边较近,这样方便进排水,还可以通过潮汐自然换水。

池塘的深度最好在1.2-1.5米,池塘面积20亩即可,当然池塘面积越大,越适合海蜇的养殖。

同时,海蜇非常脆弱,因此要保证池塘中没有障碍物,以免碰伤或刮伤海蜇幼体及亲本。

  • 2.放苗前的准备

首先最基础的就是要对养殖池塘彻底消毒,等到清塘药物的毒性消失之后,再进行肥水,培养小型的枝角类浮游生物作为海蜇幼体的天然饵料。

在各种水质参数中,海蜇苗对盐度变化最为敏感,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盐度的检测与调节。

  • 3.放苗时的注意事项

在放养海蜇幼体时,要选择没有大风的天气。

为了减少应激,可以先将海蜇幼体集中放在一个较大的容器中,并往其中加入池塘中的海水,等小苗适应10-20分钟之后,再将其全部转入转移到池塘中。

  • 4.养殖过程中的管理

在养殖前期可以不投饵料,因为池塘中的天然饵料足够满足海蜇幼体的营养需求,等放苗5天之后再进行换水、投饵。

在养殖的中期和后期,要密切观察海蜇的生长状况,及时调节水质、改善营养,对于大规格的海蜇要及时捕捞并销售。

捕捞大规格海蜇

近年来,有些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海蜇的养殖模式进行了创新,即在养殖池塘中同时养殖刺参、海蜇与对虾,进行多营养层次的养殖,也起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关于海蜇的自然秘密及人工养殖,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有用,那么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收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海蜇的养殖技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技术资料海蜇相关信息!

推荐更多海蜇信息

海蜇的养殖技术
海蜇的养殖技术,海蜇养殖技术:1、养殖环境:在靠近海边、排灌方便的场地建造池塘,并向四周安装60目的防护网。2、池塘放苗:晴朗无风的早上或傍晚,将海蜇苗放入池塘中,密度保持在每亩300只以内。3、养殖管理:养殖期间每
 
打赏
免责声明:商农网为您免费提供《海蜇的养殖技术》相关信息,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所有《海蜇的养殖技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copy-right@foxmail.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涉嫌侵权内容。若是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宁ICP备15000624号
行情分类索引: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手机版:海蜇的养殖技术
苹果网